提 到春夜洛城闻笛赏析简短_春夜洛城闻笛赏析大家在熟悉不过了,那你是否知道春夜洛城闻笛赏析简短_春夜洛城闻笛赏析吗?快和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!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1、这首诗写乡思,题作《春夜洛城闻笛》,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。
2、题中“洛城”表明是客居,“春夜”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。
3、起句即从笛声落笔。
4、已经是深夜,诗人难于成寐,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。
5、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。
6、诗人不说闻笛,而说笛声“暗飞”,变客体为主体。
7、“暗”字为一句关键。
8、注家多忽略这个字。
9、已故沈祖棻先生说:“……‘谁家’、‘暗飞声’,写出‘闻’时的精神状态,先听到飞声,踪迹它的来处,却不知何人所吹,从何而来,所以说是暗中飞出。
10、”(《唐人七绝诗浅释》)为一种理解。
11、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,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,下此“暗”字,十分恰当。
12、这里“暗”字有多重意蕴。
13、主要是说笛声暗送,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,以动其离愁别恨。
14、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,以主观写客观。
15、此外,“暗”也有断续、隐约之意,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。
16、“谁家”,意即不知谁家,“谁”与“暗”照应。
17、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,说它“散入春风”,“满洛城”,仿佛无处不在,无处不闻。
18、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。
19、“散”字用得妙。
20、“散”是均匀、遍布。
21、笛声“散入春风”,随着春风传到各处,无东无西,无南无北。
22、即为“满洛城”的“满”字预设地步;“满”字从“散”字引绎而出,二者密合无间。
23、 听到笛声以后,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,于是第三句点出了《折柳》曲。
24、古人送别时折柳,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。
25、据说“柳”谐“留”音,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。
26、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,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。
27、《折杨柳》曲伤离惜别,其音哀怨幽咽。
28、晋代太康末年,京洛流行《折杨柳》歌,有“兵革苦辛”的词语。
29、北朝《折杨柳歌》中说:“上马不捉鞭,反拗杨柳枝;蹀坐吹长笛,愁杀行客儿。
30、”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。
31、所以,诗人听到这首《折柳》曲,便引起客愁乡思。
32、一般说,久居他乡的人,白天还没有什么,可是一到日暮天晚,就容易想念家乡。
33、在春秋季节,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。
34、《折柳》为全诗点睛,也是“闻笛”的题义所在。
35、三,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,却从他人反说。
36、强调“此夜”,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,为结句“何人不起故园情”作势。
37、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,不言“我”,却更见“我”感触之深,乡思之切。
38、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,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,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。
39、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,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。
40、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,长于此的地方,作为祖国的一部分,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。
41、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,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,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,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。
42、 全诗扣紧一个“闻”字,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。
43、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。
44、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,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,这就是句中“暗”字所包含的意味。
45、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,传遍了洛阳城。
46、这是诗人的想象,也是艺术的夸张。
47、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,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《折杨柳》,于是紧接一句说,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!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,因而余韵袅袅,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,令人回味无穷。
48、 李白的老家在四川,二十几岁就离家东游,后长期居住湖北、山东,春夜闻笛《折杨柳》曲,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。
49、因此情真意切,扣人心弦,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。